伊朗导弹袭击,16名以色列飞行员被炸死!伊朗少将:得到大国帮助

  • 首页
  • 爱不会消失游戏安卓版下载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爱不会消失游戏安卓版下载 > 新闻动态 > 伊朗导弹袭击,16名以色列飞行员被炸死!伊朗少将:得到大国帮助

    伊朗导弹袭击,16名以色列飞行员被炸死!伊朗少将:得到大国帮助
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4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    6月中旬,一轮导弹从伊朗飞向以色列,准确命中内瓦蒂姆空军基地。16名以色列飞行员当场身亡,其中不乏F-35I战机的主力中队骨干。

    伊朗少将随后在电视上承认,他们在这次袭击中得到了“大国”的帮助。

    导弹精准打击

    这次袭击正中靶心。

    6月中旬。伊朗以“复仇”为名,向以色列南部的内瓦蒂姆空军基地发射了一轮导弹。弹道轨迹、落点精度、目标选择,全都像是提前排练好的一样。

    以色列的防空系统不是很牛吗?什么“铁穹”、“箭式”防御,不都号称能拦下大多数飞行物?但这次,伊朗的导弹成功穿透了这些系统。机库、宿舍楼直接被夷为平地,飞行员根本来不及躲。

    展开剩余80%

    伊朗公布了导弹命中的视频,经过《简氏防务周刊》分析,确认是“法塔赫-2”高超音速导弹。这种导弹速度快、轨迹难测,关键是精度高。以色列《国土报》泄露的卫星图也坐实了破坏程度,几乎整个作战区被炸成空地。

    更严重的是人员损失。据伊朗公布的以色列军方内部报告,这次伤亡的16名飞行员中,有不少是F-35I战机编队的核心骨干。有匿名官员告诉媒体,这相当于以色列空军实战能力的10%。一夜之间,以军的“王牌飞行员库”被削掉了一大块。

    从军事角度看,这是伊朗首次用实战打破了以色列“空中无敌”的神话。国际战略研究所的分析认为,伊朗这次展示了其导弹技术的实战可靠性,也让以色列的防空系统“跌下神坛”。

    谁在后面撑腰?

    事情打到这一步,伊朗自己也没藏着掖着。

    9月27日,伊朗少将萨法维在接受国家电视台采访时,罕见地承认这次袭击,他们确实得到了“大国”的情报和技术支持。他话没说死,但话里话外都在指向俄罗斯。他提到,俄伊之间有全天候的战略协调,特别是卫星情报和电子战方面的合作。

    有趣的是,俄方虽然没有公开回应,但一些细节已经藏不住了。俄军“格洛纳斯”卫星系统在战前就为伊朗导弹提供了制导支持,这让导弹命中率大大提高。而且,俄伊之间还进行过多轮联合演习,战术协同并不是空话。

    莫斯科希望通过帮伊朗,分散西方对乌克兰战场的注意力,同时也能在中东增加自己的影响力。一举两得。

    更重要的是武器贸易。俄伊之间的军火交易在这段时间内增长了300%。伊朗拿出无人机技术,俄罗斯回赠苏-35战机和电子战设备。这种你来我往,已经超越了传统的“合作”,更像是战略联盟。

    美国当然看不下去。白宫直接点名批评俄罗斯“破坏中东稳定”,北约秘书长也公开表示,要重新评估俄罗斯在中东的存在。担心中东会变成第二个“乌克兰战场”,成了大国博弈的新出口。

    真相只有一半

    以色列方面,在这场冲突中选择了沉默。

    战争一爆发,以色列政府立刻启用了《紧急状态法》。社交媒体被封,记者被抓,连《耶路撒冷邮报》的一名编辑都被停职,就因为他试图报道内瓦蒂姆基地的损毁情况。

    以色列政府的说法是: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,避免引发恐慌”。但不少外媒并不买账。以色列更担心的,是让外界知道其核研究设施也遭到了攻击,并可能存在辐射泄漏风险。

    相比之下,伊朗在信息战上可以说是“花活不断”。不仅在推特等平台上多语言发布导弹命中视频,还让旗下黑客组织“黑影”攻破了以色列国防部网站,公开了飞行员的名单和照片,直接把舆论炸了个底朝天。

    以色列国内的信任危机爆发了。根据以色列民主研究所的数据,公众对军方发布信息的信任度,从战前的75%跌到了42%。

    这种下滑不是小事,它直接影响国家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时动员能力。

    更关键的是,信息的不透明,也让国际社会更难判断局势的真实严重程度。中东这片土地,本来就敏感,一点火星就可能引发大范围的连锁反应。现在连基本的信息都不明确,误判风险大大增加。

    这次的导弹袭击,不只是一次军事事件,更是一次全维度的博弈。

    伊朗通过这次“复仇”行动,首次实现在军事层面对以色列的“对等打击”。而俄罗斯的介入,让这场冲突脱离了传统的区域性冲突范畴,变成了大国角力的一部分。美国和北约的警觉,也说明局势已经从“中东问题”升级为“全球战略问题”。

    同时,这场冲突也暴露了现代战争的一个新特征,信息和舆论管控,已经不亚于导弹和坦克。谁掌握了信息,谁就有了话语权。伊朗懂这个道理,以色列当然也懂,只不过这次没占到上风。

    在这场冲突中,中国的立场一如既往,呼吁克制、支持和平。但在现实博弈中,和平的声音往往被枪炮的轰鸣盖住。这就需要更多负责任的大国,在关键时刻说出理性的声音,而不是推波助澜。

    发布于:河南省

    TOP